2024.09.03

靜夜思 王心心在培桂堂

南管介紹

南北朝起,中原士族避難入閩,衣冠南渡,帶來古老的音樂與中原語音,在泉州發展出清雅的南管曲調,流傳閩南、台灣及東南亞華人地區,被譽為「音樂的活化石」。


2009年,南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」。


康熙年間,五位南管好手入宮表演。康熙皇帝聽了這細緻高雅的南音,十分高興,要加封官職,卻被婉辭,益顯南管藝人的清高。於是康熙御賜「五少芳賢」的雅號。這是南管演出常常擺設「御前清音」彩幔的緣起。


大型的南管演出由十種樂器組成,「十音」。經常的編制為琵琶、三絃、洞簫、二絃、拍(板),合稱上四管。曲目有純器樂曲,也有「絲竹相和執拍者歌」的奏唱曲。


南管的吟唱以泉州音爲正音,講究咬字吐詞,歸韻收音,曲調從容緩和,柔漫婉轉,古樸,典雅,體現了古代雅樂的審美思想,而有「千載清音」之名。


今晚的演出單以琵琶、洞簫入曲。琵琶金屬性的單音,在緩慢的節奏中大量留白,洞簫與吟唱的旋律則填補了樂曲的虛空。南管澹泊,恬靜,超逸,在在呼應傳統繪畫「虛實相生」的美學。

王心心 心心南管樂坊藝術總監

王心心成長於福建泉州的南管世家,九〇年代移民台灣。長年累積沉澱的藝術素養,演出功力,與優雅的台風,使她成為當代最重要的南管音樂家之一。


除了演出,王心心致力推廣南管藝術,經常跨界合作,更創作新的曲目。以唐詩入曲的「琵琶行」「長恨歌」是突破傳統,備受好評的長篇作品。


二〇二三年,張皓然以她為主題的影片「獨弦之歌」,獲頒金鐘獎紀錄片的導演與攝影的雙重獎項。

李冠儒 心心南管樂坊藝術家

自幼學習音樂,由徐碩志老師啟蒙中國竹笛與洞簫。大學時期起,隨王心心學習南管音樂與音樂美學。近年來隨心心南管樂坊在海內外演出,教育推廣,屢獲好評。


甫畢業於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,同時也是台中一中天籟國樂校友團、聞韶軒絲竹室內樂團的團員。

曲目介紹

《西江月引》


《靜夜思》

南管曲牌「短滾」四空管


《陋室銘》劉禹錫

南管曲牌「序滾」五空管


《蝶戀花》詞/柳永  編曲/王心心

南管曲牌「相思引」五空管


《青玉案・元夕》詞/辛棄疾  編曲/王心心

南管曲牌「中滾」「夜遊」「夜唱」「六棉搭」「鳳擺尾」四空管


《蝶戀花》詞/晏殊  編曲/王心心

南管曲牌「中滾」四空管

靜夜思
王心心在培桂堂

2024年10月17、18、19日

夜 7時30分 準備開演

培桂堂 / 林開泰診療所舊宅

嘉義縣新港鄉大興路19號


10月18日 晚上 7:30 現場轉播

請上 新港文教基金會YouTube

點選 王心心在培桂堂


特別感謝

主持人 陳若蘭      舞台監督 李聚慧

服裝設計 洪麗芬

轉播攝影 張皓然與先決影像製作有限公司

燈光音響 翁翌軒與群動藝術有限公司

觀眾席 進豐企業社



嘉義縣政府 指導

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新港文教基金會 共同主辦

趨勢教育基金會 協辦